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52次 直接咨询
乙型肝炎作为我国高发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其病情轻重差异极大——有人终身携带病毒却相安无事,有人则快速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评估乙肝的严重性?我们特邀资深肝病专家庄淑英医生,从专业角度解析核心判断标准。
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能直接反映病毒复制水平。庄医生指出,当每毫升血液中病毒载量超过10^5拷贝时,提示病毒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肝脏正在经历持续的炎症攻击。但需注意,并非所有高病毒量者都会发病,这与个体免疫耐受有关。例如部分“免疫耐受期”儿童虽然携带大量病毒,但肝功能始终保持正常,这类情况暂时无需治疗,只需定期监测。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是肝细胞受损的重要信号。若数值超过正常上限两倍以上,说明存在明显炎症活动;而胆红素异常则表明肝脏处理胆色素的能力下降。庄医生特别提醒要关注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这两个容易被忽视的指标——前者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持续低于35g/L预示进入失代偿期;后者延长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存在出血倾向。这些数据如同肝脏的“体检报告”,动态观察比单次数值更重要。
对于疑难病例,经皮肝穿刺获取的组织样本能提供最权威的判断依据。通过病理染色可以清晰看到汇管区炎症、碎屑样坏死等特征性改变,还能准确分级纤维化程度(S1-S4)。庄医生曾遇到一位表面看似健康的患者,因家族史主动要求活检,结果发现已有桥接纤维化(S3期),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避免了病情恶化。不过这项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增宽等间接征象;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能无创测定肝脏硬度值,正常应小于7kPa,超过12kPa高度怀疑肝硬化。庄医生建议两者结合使用:既往有乙肝病史者每年至少做一次超声筛查,疑似纤维化进展者加做弹性检测。她分享过典型案例:某患者因体检发现肝硬度异常进一步检查,最终在早期发现了小肝癌病灶。
根据中华医学会指南,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四个阶段。其中最危险的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慢加急肝衰),表现为短期内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庄医生强调,这类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血浆置换等抢救措施,死亡率极高,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庄淑英医生反复强调,评估乙肝严重性不能只看某个孤立指标,而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她建议患者每三个月复查肝功能、半年查病毒载量、每年做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同时要关注生活方式因素:饮酒会加速疾病进展,肥胖可能诱发脂肪性肝炎叠加损伤。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毒学应答,显著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面对乙肝这个“沉默的敌人”,科学认知比盲目恐慌更重要。庄医生提醒公众:既不要因为无症状而掉以轻心,也不必因携带病毒而过度焦虑。定期随访、规范诊疗、健康生活,才是对抗乙肝的正确方式。随着核苷类似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医保政策的完善,乙肝已成为可控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