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38次 直接咨询
肝硬化作为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危害不仅在于肝脏本身的结构破坏,更在于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为帮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疾病风险,我们特邀资深肝病专家庄淑英医生进行深度解读。
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建立是肝硬化的典型病理改变。当食管胃底静脉因压力骤增而曲张时,粗糙食物或腹压升高都可能成为出血诱因。患者常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庄医生强调,首次大出血死亡率高达30%,即使存活也易反复出血。预防关键在于避免硬质饮食,定期胃镜筛查并适时进行套扎治疗。
腹腔积液超过1000ml即进入难治阶段。大量腹水压迫膈肌引起呼吸困难,同时造成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紊乱。低白蛋白血症如同漏水的木桶,单纯利尿效果有限。此时需要综合运用限钠饮食(每日<2g)、阶梯式联合用药及腹腔穿刺引流。值得注意的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随之升高,表现为发热、腹痛等感染征象,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血氨代谢障碍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堪称肝硬化患者的“隐形杀手”。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睡眠倒错,逐渐发展至定向力丧失甚至昏迷。诱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便秘等。庄医生建议采用乳果糖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配合支链氨基酸制剂纠正氨基酸失衡。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行为变化,及时就医干预。
功能性肾损伤在肝硬化晚期并不少见,特征性表现为少尿(<400ml/d)、低钠血症和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这种肾前性氮质血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迅速进展为器质性损害。治疗重点在于扩容纠酸基础上应用特利加压素改善肾灌注,但根本解决仍需肝移植。
每年约6%的肝硬化患者会发生癌变。甲胎蛋白持续升高结合影像学占位效应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庄医生提醒,对于乙肝相关肝硬化者,即使病毒载量控制良好也应每半年复查超声造影。微小肝癌通过射频消融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必须建立在精准诊断基础上。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导致PT延长、血小板减少。临床可见皮肤瘀斑、牙龈出血,严重者发生颅内出血。防治策略包括补充维生素K、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及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日常应注意避免外伤,慎用非甾体抗炎药。
庄淑英医生指出,这些并发症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腹水加重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诱发感染→感染加剧肝损伤→进一步恶化全身状态。因此,建立个体化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记录每日体重、尿量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出现新发症状立即就诊。
现代医学虽无法完全逆转肝硬化进程,但通过规范管理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庄医生特别强调,肝移植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评估手术指征。同时,消除诱因(如戒酒、抗病毒治疗)仍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医患紧密配合,才能在与病魔的较量中赢得生机。